【6.6中国房颤日】关注房颤 预防卒中


2022年6月6日是第十个“中国房颤日”,今年房颤日主题为“关注房颤,预防卒中”,那么什么是房颤呢?房颤的危害有哪些呢?跟着我们一起来认识吧。

房颤是心房颤动简称,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发作特点,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天的房颤,一般< 24小时,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二、房颤的易患人群

多种疾病和诱发因素可以导致房颤。以下人群更应特别注意。

三、房颤的危害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在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房颤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四、房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初步评价

1、临床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症状。

2、病史和体格检查

房颤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需要至少一张单导心电图或Holter记录予以证实。对房颤患者的初次评估包括判断房颤的类型,明确原因,寻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以及以前诊治的情况。如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体格检查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常提示存在房颤。

3、心电图表现

房颤时心电图表现为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心室率大多不规整。

4、心脏超声和X线胸片检查

在初步评估中,所有房颤患者需要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房和左室内径以及室壁厚度,并除外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包疾病。X线胸片能评价心脏大小和肺脏情况。

5、运动试验

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在应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应接受运动试验检查。运动试验还可评价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在活动时的室率控制情况。

五、房颤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1、目标

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寻找和纠正诱因与病因,室率控制、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恢复窦性心律(节律控制)。

下列房颤患者推荐采用室率控制:

① 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无症状性房颤患者;② 对于房颤已持续几年的患者,即使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窦性心律;③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本身风险的患者;④ 对于老龄(大于65岁)或心脏器质性疾病(包括冠心病、二尖瓣狭窄、左房内径大于55mm)病因未纠正的患者,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一样有效。2.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选择

药物和消融治疗对于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都是有效的。药物是节律控制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副作用难以耐受,且症状严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如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亦可考虑采用导管消融治疗。

(二)室率控制

1、目标

静息时室率控制良好的患者在运动时有可能心率过快,导致心室充盈受限和心肌缺血,因此有必要评价患者在次极量运动时或24小时的心率变化情况,尤其是活动时症状明显的患者。房颤患者室率控制的目标是静息时室率范围是60~80次/分,中等程度的运动量心率维持在90~115次/分。

2、药物

推荐采用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的药物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液动力学,包括β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类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3、非药物治疗

对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心室率而有严重症状的房颤患者,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能有效地减轻症状。


 

内三科 王恒